来源:淮海工学院学报作者:吕春阳
一、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面临的机遇
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亦乘上“信息技术之车”在飞速前进。有学者认为,电子政务正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云模式、协同合作和大数据,“整合、互联、共享、重构、高效”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总趋势。
(一)大数据思维为传统电子政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电子政务一般采用以部门为单位的政务管理模式,但这种电子政务是以政务内网为主阵地开展政府工作。设网目的的不一致性使得三网通常由不同的部门独立建设、独立购置存储设备和计算设备及网络设施。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以及政务专网的物理性离散式分布,也使得三网的网络空间相互独立,使得资源无法实现共享、业务无法协同,导致每一个信息空间如同一座孤岛,即所谓的“信息孤岛效应”。
信息孤岛效应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受到行业区分的思想以及政策法规的影响。在行业区分思想,乃至业务区分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一直竭力反对数据的传播与共享,不同部门问的数据无法重组交叉,也无法被第三方机构使用,这种保守的思想割裂了“信息之岛”之间应有的联系。
大数据思维最大的特征之一即是对繁杂数据进行互联互通,确保数据集的开放性。新时代的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政府职能和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网络化,更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型管理理念的结合”。大数据技术在清理信息孤岛的同时,也解决了不同部门之间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其所带来的数据量优势和信息开放优势迎合了社会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不仅能大大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还能够利用自身的“感知”功能,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提取出社会热点与民众需求,帮助优化各级政府网上服务,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二)大数据技术提升了政府处理舆情事件的能力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介的使用已经平民化,通过网络媒介发布信息已成为社会公众对公共议题表达意见和看法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井喷式增长的网络舆情信息就是很好的证明。急剧增长的舆情数据势必会给政府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加之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网络舆论事件持续呈现高发态势,网络舆情管理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网络舆情是网络技术与社会舆论相结合发展的产物,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亦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生事物。
首先,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快速提升网络舆情获取能力,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子政务奠定舆情信息基础。网络舆情来源于生活,网络空间仅仅是网络舆情存在的载体,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最终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大数据技术为网民表达个人意见和释放情绪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同时,也为政府机关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提供了便捷。
多元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掌握社会矛盾焦点所在,以及争论的立场情况和主流观点是什么等信息。
大数据技术就如同政府部门的手和眼睛,其精确发现网络舆情信息、快速获取网络舆情信息的功能,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准确、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并及时对特定网络舆情事件的治理难点进行定位,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民意导向、掌握网络民众政治心理,为后期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网络,恰当地处理政府与网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信力作出铺垫。
其次,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政府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基础。公共危机发生后,社会关注度较为集中,公众会利用较为便捷的网络媒介表达对事件的看法、应对处理意见以及疑惑、顾虑等,此时网络舆情不仅较真实地反映了社情、民意,也成为政府了解公众利益诉求的便捷渠道。
大数据技术相比于传统的信息提供渠道来说,它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信息供应渠道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原始数据,还可以借用人工智能的优越性对原始数据进行针对性分类和加工,省去了获取原始数据后再进行繁杂的人工处理环节,这些经过人工智能分类和加工后的数据,往往可以直接用于决策或稍加整理即可成为决策之依据,为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制定处理决策、采取应对措施、缓解或消除公共危机带来的社会焦虑和急躁情绪争取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提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正面形象。
此外,大数据技术可以进一步落实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思想,能使民众的意见和诉求快速地被政府感知,从而使得民众的智慧及时反映在政府决策之中,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再次,大数据技术可以为政府影响甚至改变网络舆情发展走向提供支持。公共危机发生之后,公众通过网络关注事态的发展,与其说是关注事件本身,不如说是在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处置应对能力的监督和考察。
大数据技术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网络舆情发展走向,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推控”。
所谓“推”即是指政府职能部门针对谣言情况进行实地勘察和科学论证,并将勘察和论证进行大数据植入,使得相关信息快速在民众中传播开来,实现真相攻破谣言的目的;
所谓“控”即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对不实谣传进行大数据处理(如对数据库中相应信息进行及时删除、控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必要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植入手段,大篇幅传播消防、武警、公安、医疗、卫生等部门在快速处置应对中的实时报道,以及抢险救灾中的英雄楷模事件,不断为网络舆情注入正能量,一旦正面信息逐渐成为舆情主流,“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即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议题。
(三)大数据战略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善治”水平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实力,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将大数据上升为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认为大数据发展计划是继“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又一重大举措。除技术突破和应用创新之外,大数据正逐渐引起公众意识形态的变革,甚至社会结构的深层调整。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纷纷从国家层面提出具体的大数据发展战略,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资源数据进行聚合分析,为国家治理提供重要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撑,从而推进依数据立政、依数据行政、依数据治国,用大数据来治国理政,实现从“善政”到“善治”。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利用堪比工业革命中的能源与技术突破,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与新兴技术,一个国家拥有数据的规模和运用数据的能力将会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从国家竞争的角度来看,这不再是传统实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竞争,而是一场隐形的战争。对大数据的占有量和有效分析利用程度将会对国家实力造成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解释、运用的能力,数字主权将成为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另一个大国博弈的空间。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要想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必须提高自身对数据的利用和处理能力。因此,加快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推进大数据的挖掘与使用,已成为当前各国政府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任务。
二、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保障电子政务的基础是海量数据集合,这些数据可能涉及政府工作、公民隐私、国家安全等内容,如果这些内容被不当外泄,可能会造成相应的危害结果。因此,我们在享受大数据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牢记防范信息安全问题。
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作为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国家,网络强国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从技术层面看,大数据除了基础设施、网络、数据库、软件、系统等面临安全威胁外,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的生命周期也需要全面保护。应当竭力防止数据被损坏、丢失、泄露、篡改、窃取,为了保障电子政务数据的机密性、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可以采用数据加密、备份恢复、身份认证、权限访问控制、数据审计等技术加强数据安全,以确保大数据质量的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控性、抗抵赖性。
从法规制度层面看,我国亟需制定一部系统的电子政务法,从电子政务数据采集、传播、使用、存储等方面设置数据安全保障程序,并对威胁或危害电子政务大数据系统安全的行为予以适当的法律处罚,为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数字鸿沟方面的挑战
所谓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一方面,中国地缘广袤,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公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落后地区可能因为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网络未覆盖等原因,无法获取或不能够全面获取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文化水平较低者可能因为操作技术障碍或阅读能力障碍而成为政府电子政务信息贫困者。
另一方面,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发展差距,这些差距是构建电子政务数据库的重要障碍,而数据库的构建又是开展电子政务活动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相应数据的置入,电子政务活动就如同“无米之炊”。
另外,语言种类、性别、收入、年龄都可能是产生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在这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人都可能会成为电子政务运作中的弱势群体。
(三)人才短缺方面的挑战
大数据和电子政务都是以科技为基础,而这些科技的掌握和使用又依赖于相应的专业人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最缺少的就是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我国各级政府信息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是由国家统一规定,其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远没有竞争激烈的信息技术行业那么优越,加上信息技术岗位大多都是基层岗位,该岗位的福利待遇因岗位级别的限制不具有任何优势,高技术人才很难引进,自身培养的优秀技术人才也很容易流失。
此外,我国财政并未列支电子政务专项资金,而电子政务本身属于“烧钱”的工作,基本不会产生直接增值的可能,故而很多政府部门不愿意在电子政务上投入太多的资金来引进和培训人才。对于部分实施电子政务外包的政府部门来说,如果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维护资金出现断链,接受外包的公司同样很难发挥作用。人才短缺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和电子政务的充分结合,使得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